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關鍵時期。北京江蘇企業(yè)商會認為,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我們將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證。
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緊密聯系、互相影響、互為條件,統(tǒng)一于人的具體實踐活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經濟融入人文,讓人文浸潤經濟,人文與經濟的相互激蕩、彼此生發(fā)。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起而明之,足以經濟。”穿過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國語境中的經濟學,始終承載著經世濟民的使命和福濟蒼生、實現大同的終極夢想。以文化文明視角透視,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始終聚焦于“人”的因素,實現了創(chuàng)造主體和價值主體的內在統(tǒng)一。
去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蘇州考察時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fā)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fā)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發(fā)展的車之雙輪鳥之兩翼,經濟奠定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人文提供發(fā)展的動力和價值導向。
精神文明賦予經濟發(fā)展的人文價值,注重文化成為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深厚底蘊和“催化劑”。傳統(tǒng)經濟學是以物質生產、交換和消費為核心的經濟學。在此觀念下經濟無差別可言,而通過“人文資源”,可轉換傳統(tǒng)經濟的物理屬性,呈現出明顯的精神性、內在性、差異性和獨特性。“人文經濟學”,有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國經濟學獨特的精神標識。
商會精神文明是時代和空間坐標的產物,形塑于商會黨建和文化建設的實踐中,北京江蘇企業(yè)商會確立了“磨礱砥礪,堅韌求索,義利并行,不輕然諾”的商會品牌精神。磨礱砥礪:京華蘇商的家國情懷,矢志不渝,玉汝于成,念茲在茲。“行百里者半九十”,繼續(xù)弘揚這種精神,是新發(fā)展階段、新發(fā)展理念、新發(fā)展格局的寶貴財富;堅韌求索:江蘇的城市,因水而興,蘇商因水而秀。水的寬容、純凈、堅韌、不屈不撓隱喻的“堅韌求索”和“水利萬物而不爭”,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人文精神。
義利并行:“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是義,發(fā)展不平衡是義利不平衡,義代表著長期利益,是保存和增值;利代表當下的收獲,是短期的快樂和享受;不輕然諾:哲學的意義上說,企業(yè)誠信既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精神文化上初心如磐,深諳道不可坐論,德不尚空談。功崇惟誠,業(yè)廣惟信。
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這樣寫道,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有著深邃的哲理,隱喻人們行至分岔路口時,對路線的選擇至關重要。路線的選擇靠判斷力,經濟的方向依循人文精神。